多股科技勢力交戰(zhàn)汽車行業(yè),各中底氣何來?
如今,科技圈最時髦的事有兩件:一是造芯,另一個是造車。兩者被稱為“史詩級大風口”。 進入2021年,“造車”這件事甚囂塵上。政策也在頻頻為汽車產(chǎn)業(yè)加碼。上海、廣州等多地方政府宣布,開設自動駕駛實驗道路,其他城市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也紛至沓來。
如今,科技圈最時髦的事有兩件:一是造芯,另一個是造車。兩者被稱為“史詩級大風口”。 進入2021年,“造車”這件事甚囂塵上。政策也在頻頻為汽車產(chǎn)業(yè)加碼。上海、廣州等多地方政府宣布,開設自動駕駛實驗道路,其他城市關于新能源汽車的補貼也紛至沓來。
之前兩個爛尾的半導體項目近日都有了新消息:武漢弘芯于6月29日注銷營業(yè)執(zhí)照,德淮半導體將于8月6日進行公開拍賣。不禁讓人想到2020年10月,國家發(fā)改委對地方半導體投資過熱的警示。武漢弘芯和德淮半導體的處置,或是國家對地方投資半導體管控從緊的后續(xù)動作。這無形之中給地方政府上馬新的半導體項目形成政策管控。
8月7日,德淮半導體成功拍賣,被實力雄厚的榮芯接手。據(jù)芯謀研究了解,這次競拍有三家競購方報名,其中一家產(chǎn)業(yè)資本獲知榮芯也參與競拍,選擇退出而與榮芯合作來參與該項目;另外一家實體最近對爛尾項目興趣很大,前不久參與了湖南一個6吋線的競購,但這家實體對此類資產(chǎn)的態(tài)度相對審慎而退出。因此德淮最后以底價歸于榮芯。
8月12日,華虹半導體公布了其2021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受益于全球晶圓代工產(chǎn)能持續(xù)緊張的影響,華虹半導體第二季度的業(yè)績承接了第一季度的亮眼表現(xiàn),并再創(chuàng)新高。營收環(huán)比增長13.5%,同比增長53.6%;凈利潤環(huán)比增長77.7%,同比增長更是高達28倍。
近日,年輕企業(yè)家駕駛蔚來汽車在高速上開啟自動輔助駕駛功能,造成事故不幸離世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和各大新媒體公眾號。一時間,輿論對自動駕駛技術對聲討又甚囂塵上。
引言——幾年前,上海的一位領導向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問了一個問題:“作為國內(nèi)領先的代工廠,中芯國際能給高通流片28納米工藝,為什么不能給展銳流片?而展銳作為國內(nèi)領先的設計公司,選擇臺積電流片28納米,為什么不選擇中芯國際。他們都在上海,為何合作很少?”顧文軍用打籃球作為比喻,在籃球比賽中,大家都想抱大腿,都想和實力強勁的選手一組,在半導體領域中,中芯國際和展銳雖然當時在國內(nèi)領先,但在全球還有不少實力上的差距,所以他們也都想抱“大腿”。領導聞之,哈哈一笑。
Copyright ? 2021 芯謀市場信息咨詢(上海)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滬ICP備1501284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