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由濟南市人民政府主辦,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濟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承辦,芯謀研究協辦的IC中國·車芯泉城圓桌會議在濟南成功召開。
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劉強全程參與本次活動。濟南市委副書記、市長于海田出席本次活動并致辭。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王宏志;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管委會主任孫斌;濟南市政府秘書長王品木;濟南市委副秘書長、政研室主任鞠浩;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任廣鋒、濟南市發展改革委主任謝堃;濟南市科技局局長陳西武出席了本次活動。濟南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汲佩德介紹了濟南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情況。濟南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助理、濟南高控股總經理孫萌介紹了濟南高新區的政策環境。
中芯國際董事長高永崗;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安徽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厚亮;華芯投資總裁楊魯閩;瑞薩電子中國區董事長趙明宇;維信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德強;博通集成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鵬飛;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員、博導張鋒;恩智浦大中華區市場與營銷副總裁錢志軍;博世中國戰略副總裁劉敏;地平線生態發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意法半導體中國區高級銷售經理顧本國;埃克斯工業軟件CEO李杰等產業重磅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擔任活動主持人。
因為濟南汽車產業也面臨缺芯問題,本次活動特意召集了國際國內領先的汽車芯片公司,進行針對性的對接,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親切友好的氛圍下,與會嘉賓共商共議了“全球缺芯背景下車用芯片大廠國內發展新戰略和新能源時代下汽車電子產業發展新機遇”與“構建濟南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的路徑和建議”兩大議題,積極為濟南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議題:“全球缺芯背景下車用芯片大廠國內發展新戰略和新能源時代下汽車電子產業發展新機遇”
在各位嘉賓看來,當前汽車行業正處于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兩大技術革命浪潮的疊加之下,汽車行業對芯片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隨著各國宣布達到碳中和和碳達峰的時間線,市場對新能源產品的需求不會變。這意味著未來汽車產業對功率器件尤其是碳化硅器件的需求不會放緩。行業代表們預判未來幾年汽車半導體缺芯的狀況還將持續。新的技術浪潮下,目前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新經濟增長的主力,在中國更是如此。這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來說是極大的機遇。同時,對于國內半導體產業面臨的高端制程受美國打壓、低端制程產品內卷的雙重挑戰,汽車半導體產業也成為國內半導體發展的破局之路。
對于濟南汽車產業鏈發展來說,滿足客戶的需求是當下短期內首要策略,長期來看則是技術上的創新突破,即未來的技術演進方向。燃油汽車到電動汽車的轉變,類似于從功能機切換到智能手機時代,汽車的功能會越來越復雜,這些功能的體現要依賴于芯片的支撐。濟南發展汽車半導體,最好的機會是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濟南擁有雄厚的汽車產業基礎與人才基礎,現在啟動汽車電子全產業鏈發展也是一個好時機。濟南可以借鑒傳統汽車產業鏈深度綁定的優勢,把芯片設計公司和整車廠進行綁定。也可以考慮抓住車載人工智能計算芯片這一智能汽車主芯片的思路,帶動周邊芯片發展,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占據后發優勢。
議題:“濟南發展汽車電子及半導體產業鏈的路徑和建議”
與會產業代表圍繞“濟南發展汽車電子及半導體全產業鏈的路徑與建議”展開熱烈探討,并提出若干建議。
第一,結合濟南產業基礎與自身優勢,切入并擴展產業鏈。嘗試圍繞濟南市在原材料、芯片設計、傳感器封裝以及第三代半導體方面優勢構建產業鏈。從傳統的汽車電子、通信和家電等終端應用服務領域尋找集成電路的應用場景,進而拓展產業鏈。最終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與已有產業良性對接和良好互動,做到芯片產業懂下游,下游企業懂芯片,鼓勵上下游間的延伸和融合。
第二,建議深挖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把產業鏈做長做深。總體來看,設計是山東省集成電路的優勢領域,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影響力有待提高。材料領域具備一定的特色,但尚未形成規模,鏈條不夠長。在芯片制造領域,濟南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大型晶圓廠,也沒有12吋晶圓廠,封測和裝備材料等配套企業還沒有形成規模。建議濟南加大力度壯大現有企業規模,打造區域龍頭企業。同時,也可以從外部引入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來牽引上下游企業,培育供應鏈協同發展,以點帶鏈,以鏈帶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比如引入制造業主體,彌補濟南在代工業上的缺失,為山東省乃至華北地區芯片設計業提供產能服務支撐。
第三,重視產學研的融合,注重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結合。濟南可借助既有的山東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等科研力量和部分代表性的龍頭企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集成電路企業、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創新鏈中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可以向產業鏈轉化,形成良性的互動。引導其在濟南設立前瞻性、先導性的集成電路基礎研發中心和成果轉化基地,提升濟南集成電路創新領域的引導能力。當然,僅靠濟南本地高校和企業是不夠的,建議從北上深回流一些關鍵的科研人員,培養應屆畢業生,帶動整個濟南芯片的設計和生產研發的氛圍。也可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發掘并吸引優秀海內外的集成電路技術團隊來濟南創業,對創業企業進行精心的孵化和培育,擴大配套的范圍。
第四,堅持長期主義,保持政策的連續性,保持戰略定力。集成電路產業,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回報周期長、技術迭代快、投資風險高。我國的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道路是漫長而艱苦的,各地區產業的發展也要經歷長周期。建議在做好充足調研、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以十年為一個周期來謀劃濟南市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從事集成電路產業20年來,顧文軍一直熱切關注著家鄉半導體產業發展。
顧文軍提到,在發展半導體產業上濟南擁有四大優勢:第一,處于京滬干線上,地理位置優越,交通運輸條件良好。第二,擁有龍頭企業比亞迪、重汽和臨工等,存在客戶需求。第三,擁有產業基礎,封裝、制造、EDA,特別是化合物半導體領域,濟南都有著非常不錯的產業基礎。第四,當地政府對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高度重視。然而,此前濟南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相對匱乏;執行層面雖有對產業有感情、有推動力的中層領導;但企業層面缺乏帶動性、開放性、市場化屬性強的龍頭企業;產業引導基金長期缺位等不足。如今,濟南在發展半導體產業上充滿了動力與魄力,勢必將迎來新局面。
作為家鄉人,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為濟南半導體產業發展提出三點建議。
第一個建議,謀劃三個“1+N”布局,優化頂層設計。一是產業專班“1+N”,可以組建一個以市領導和N個集成電路產業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為主要成員的集成電路產業專班。同時積極協調,從北京、上海等產業發達地區能夠調派一些熟悉產業工作的人員來充實專班的力量。二是專業園區“1+N”。可以建設一個核心承載園區和N個特色產業園區為產業承載的專業園區體系。化合物半導體是濟南非常大的優勢。國內碳化硅領域很多技術優秀人才都來自山東大學晶體所,濟南具備人才優勢。可以以化合物半導體建立專門的園區,據其需求提供產業配套。三是產業基金“1+N”。打造引導母基金和N個細分領域子基金的產業基金體系。通過母基金和國內領先集成電路產業的基金管理機構,形成與產業鏈上下游龍頭企業對接。結合這些基金的優勢與濟南發展需要,形成若干個集成電路細分領域的子基金。
第二個建議,開展三大“強芯”工程,提升產業能級。一是強制造,興代工工程。一定要大力推進晶圓制造的產能提升,既要支持像比亞迪既有IDM的晶圓生產線的快速建設,也要積極招引國內外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商落地濟南,多措并舉實現濟南在代工領域的突破。二是供需求,聚集群工程。要把握住汽車芯片產業。當前汽車轉換從油車到電車,汽車芯片產業快速增長期,緊抓國內的集成電路產品大規模進入汽車整機的驗證契機。三是搭平臺,建生態工程。一方面推動比亞迪等IDM廠商加大國產設備材料的驗證力度,另一方面搭建代工廠等平臺型產能建設,為濟南、淄博、濰坊、青島以及華北地區芯片設計業提供服務支撐。
第三個建議,組建三大國有集團打造產業發展的國有主力。一是組建綜合性的集團,整合市內的資本、技術、人才優勢,由市級財政、大型國企和園區龍頭企業設立綜合性的半導體產業集團,打造成產業投資、產業整合、運營管理和生態構建的開放式平臺,以政府引導、多元化混合所有制、專業團隊運營、高度市場化為運營模式,為重大的項目通過引入國內外優質資源而整合為本地產業能級,提供平臺和抓手。二是瞄準兩個細分方向集團,如模擬領域和化合物碳化硅領域。濟南可以嘗試與山大集聚區進行積極聯合。
最后,顧文軍表示,芯片是戰略產業,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希望在各位領導的帶領下,在各位企業家的支持下,在半導體產業里能看到濟南的崛起、山東省的崛起。